北京师大教师教育中心举办“大学课堂教学的视频分析:理论、工具与实践”工作坊

发布日期: 2017-05-04  作者:    浏览次数: 34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其学校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交流,2017年4月10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学校英东学术会堂第三讲学厅举办“大学课堂教学的视频分析:理论、工具与实践”工作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张志祯老师担任主讲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9个院系和单位的24名教师及其选修中心开设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的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张志祯老师介绍了“视频分析的教育研究应用简史”,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视频应用案例。利用各类视频软件进行研究,能够真实还原场景、实现信息共享和增强数据的开放性。然后,张老师阐释了“视频的教学研究价值”。对于人类活动而言,视频就像显微镜、时光机和镜子;从研究过程看,视频具有数据收集、干预措施、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呈现、定性与定量研究整合等五大作用。总之,视频既可以支撑极“小”的研究,也可以支撑极“大”的研究。张老师全程运用具体的视频研究案例和生动的图片进行直观地讲解。MOOC(慕课)的相关研究是教学视频研究的典型案例之一, “Mooc研究”涉及大数据整体分析,例如研究者记录课程观看数据、进行视频分类、搜集其他数据并提出研究发现与建议,其视频研究结果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启示。并且,教师还能够利用视频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整合性研究。 张老师还提到“视频对于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体现在时间上的解放,客观性的增强、深度的提升、合作可能性的增加以及发展时期的延长。
      在“教学视频的理解难题”部分,张老师介绍了教学视频的两种主要拍摄方式,即“游击队拍摄方式”和“监控拍摄方式”。电影、电视剧及纪录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降低了人们的认知负荷,课堂教学视频与之相比,更缺乏连续性、更难理解;因此,为了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教学视频,许多视频标注工具被开发出来用于分析教学视频,如Elan、StudioCode、CrowLA等。
      紧接着,张老师介绍了“教学视频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特点与研究案例。教学的定性分析注重“理解意义”,发展对于课程、学生、情境、教学、自我的理解;教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形式多样,如等级量表、特性对比、记号体系和编码体系等。之后,张老师着重介绍了基于编码体系的两种分析方法,即S-T分析(Student-Teacher Behavior Analysis)和FIAS分析(Flanders Inactive Analysis Category,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体系),包括其理论基础、取样规则、用途、研究实例等。

 

      最后,活动进入到“定量分析实践”阶段,张老师对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开发的TSA教学视频分析软件进行操作演示,以“FIAS视频分析”为例,包括“插入视频-时间取样-编码-生成统计报告”四个步骤;然后,教师两人一组,进行实践操作。
      活动过程中,张老师及助教胡丹妮同学耐心解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指导老师们进行操作练习;其中心本次的工作坊受到了参与教师的广泛好评。通过张老师关于教学视频研究案例与“FIAS分析”的介绍,北京师范大学老师们对“大学课堂教学的视频分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