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务 新起点 新征程 学校召开师范教育工作会议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18-07-06浏览次数:1046



7月3日,学校在徐汇校区召开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师范生培养,以师范专业认证、信息化教学、卓越教师培养为主题开展一整天研讨及工作布置会议。师范生培养学院教学工作副院长、师范专业负责人、教师教育学科点教师、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心、教育技术系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整体提升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会上,教务处处长高湘萍以参与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认证指南制定专家的身份介绍了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认证理念、认证体系和认证标准”,介绍了专业如何通过修订3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搭起3个支撑(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课程内容方法考核对课程目标支撑)和建立3个评价(培养目标评价、毕业要求评价和课程评价)做好自证工作的路径。高湘萍同时强调,师范类专业是我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实现错位竞争的核心优势,扎实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切实提高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教务处李顺宝副处长解读了师范专业认证相关数据表的填报要求,并强调数据填报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基础,各专业要充分理解各数据表的内涵,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钟文芳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小学教育专业在准备认证材料,研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矩阵以及修订课程大纲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相关要求,我校将于下半年开始师范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学校在专业自主申报和考量专业办学实际的基础上,遴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英语(师范)、化学(师范)、生物学(师范)首批参加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试点。这四个专业的试点经验将为学校明年全面启动认证和汉语言文学(师范)、历史学(师范)、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优势专业参加三级认证奠定基础。

以提升信息化素养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融合,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在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日新月异背景下,我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亟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技术系董玉琦教授报告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动态和教师教育信息化培养设想。董玉琦指出,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不能仅仅是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更应该上升到理念层面,应贯穿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整个过程。计算中心负责人严丽军介绍了我校师范生计算机课程改革状况和成效。我校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从原初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转变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5门信息技术模块选修课程,重视师范生从事可视化编程技能的训练,大幅提升了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尝试教学的能力。会上,教务处会同教育技术系、计算机系、计算中心等部门着重研讨了当前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培养现状以及学校深化教师教育信息化培养改革等问题。会议明确,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研发和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以及教师教育师资信息能力素养提升等工作。在信息素养课程研发方面,依托“人工智能+教育”平台、STEAM教育发展中心跨学科平台和计算中心,积极研发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项目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和一批教师教育学科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深入开展师范生微格实训、互动教学、远程教育实践观摩;在教师教育师资信息能力素养提升方面,在加强信息化教学推广、培训的同时,开展教师教育师资基础教育践习,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了解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反哺师范生培养。

以高学历卓越教师培养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

会议回顾了我校卓越教师培养十年改革创新与实践历程。汉语言文学专业郑桂华教授分享了专业在“世承班”探索培养教科一体化创新研究型卓越语文教师的经验。通过上海语文教育名师研究课题,教师带领师范生深度访谈语文教育大家名师,编撰钱梦龙、于漪口述历史和编年史,不仅训练了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而且使师范生从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经历,获得了宝贵的师德感悟。十年中,我校卓越教师培养成绩斐然,已成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全学段培养高校,改革成果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以“世承学子”计划命名的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持续深化改革,几经升级、扩容,但为上海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初心不变。在新的高度,学校卓越教师培养再出发,将实施以“本硕一体”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世承学子计划” 3.0,通过在相关专业选拔学科基础扎实、有一定学科教育研究能力的优秀师范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本校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加强高学历层次卓越教师培养,更好满足基础教育发展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供稿、摄影: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