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汇创青春”开幕 我校学子创意作品引关注

发布日期: 2017-04-14  作者:    浏览次数: 276 


412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刮起了一股青春热潮,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共同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环境设计类作品分类展示活动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启动,数百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精彩亮相,标志着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正式拉开序幕。我校学生的创意设计作品在现场吸引了观展者和媒体的关注。展览当天,相关媒体以我校学生的作品为介绍主体,报道了本次活动。

本届文化创意季展示活动共分9类征集学生作品:视觉传达设计类、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类;戏剧舞蹈、音乐艺术类;环境设计类;服装设计类;工艺美术类;互联网+文化创意类;综合类(含公共艺术、美术、影视等)。我校学子参加了其中八类作品的展示活动。
 在我校学生入围比赛的设计作品中,独特视角和出众创意让人眼前一亮:汪竹圆同学的参赛作品《杨浦南段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其设计理念是以杨浦滨江景观设计以棕地景观改造为背景。将工业成为现代滨水景观的又一新主题和滨江鲜明的特色景观标志。秦楚同学的参赛作品《一隅民宿设计》,表现了村庄整体改建和建筑改建遵循提取传统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塑,进行生态绿色建筑与规划可持续发展,与周边环境进行融合,实现建筑、自然、情感三者相互互动的情景。该作品同时也获得了2016“五维源中国苏州美丽乡村与半岛民宿设计大赛室内创意奖。朱心怡同学的参赛作品《凝静的文化洱海图书馆》,此方案的设计思路是建筑,景观,人文相融共生。其创新性在于通过极简的建筑形式实现最丰富的空间体验,使人文风情与传播知识中能够达到一个契合点,旨在更多人能够关注文化传播。设计概念符合当地的生活环境,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充斥在室内空间当中。叶嘉静与葛凯雯同学的参赛作品《自助图书馆》,其构思和特点是在这日益自助化的社会里,将自助式的借书方式会变成一个主流。世博会结束后,很多世博用的岗站有的被改造成城市服务站,有的被放到了学校里闲置,而有的甚至被回收了。改造服务站不仅延续了世博的精神,更是循环利用,一举多得。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柯勤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顾凯、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江帆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桑标主持启动仪式。
 
本届汇创青春将承载青年创业梦想、聚焦行业发展目标,以引人入胜的时尚表演、精妙绝伦的艺术设计、生动直观的互动体验引领广大市民感受传统与创新、儒雅与激情、文化与科技的精彩碰撞。本次环境设计类展览活动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方面,从前瞻性、创造性、完整性、技术性、人文性、艺术性,展示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20所高校的数百件作品中,遴选出120件参展作品。我校高度重视此次文化创意作品的展示活动,发起宣传并鼓励师生参加。其中美术学院派送的9项环境设计类作品成功入围此类作品展示。这些设计作品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环境设计观念的更新,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体现我校大学生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人文情怀的探索。
 我校副校长柯勤飞受邀来到参赛评审现场,在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勇的陪同下,与现场青年学子汇聚一堂,共赏展品,共话创意。我校两名入围该赛的学生主动向柯勤飞介绍了自己作品的设计灵感与创新理念。柯勤飞对入围同学的创意和入选给予肯定和祝贺,并且回应指导老师与参赛学生:设计的初衷应该回归社会本源,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灵感,把情感与设计相结合,希望青年学子继续怀揣热诚,抱有改变未来的美好愿景,做出更多具有人性化的设计,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学们也表达一定会继续深入探索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忘初衷。展览现场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思想交汇和灵感交流平台。
 
 此次汇创青春大赛中的环境设计类作品题材新颖、创意非凡。参赛学生们以实体模型和视频的表现形式,突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工作、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更充满了对生态和人文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城市生活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与传统自然相互交融的大胆探索,预示着汇创青春展示活动中传承发展的人文关怀,文化血脉和创意理念。通过此次大赛,不仅充分向外界充分展示我校的学生风采与教师的教育成果,也表现出我校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面貌。

据悉,活动期间,上海各相关高校和文化创意行业组织,将筹备成立文化创意产教联盟,发挥好文化和教育两种资源、产业和高校两个平台的互补优势,以培育高水平文艺创意创新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在文化艺术领域搭建产教融通、校企合作沟通协调平台。这个平台将为青年学子提供激发创意、实现梦想的行业资源,促进高校教育资源与文创产业的深度对接。

(供稿、摄影:美术学院、教务处 编辑:新闻中心)